今天开始!消费贷款“国补”来了,怎么申请、能补多少→

时间:2025-09-01 18:38:00

要申请个人消费贷款的网友们注意了!消费贷领域的“国补”政策今天(9月1日)正式实施了!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指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居民个人使用贷款经办机构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不含信用卡业务)中实际用于消费,且贷款经办机构可通过贷款发放账户等识别借款人相关消费交易信息的部分,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政策。

具体哪些类型的贷款可以享受贴息?贴息标准是多少?如何向银行申请?《金融时报》记者作出梳理。

哪些消费贷款可以享受贴息?既包括日常消费、也包括重点领域消费

根据《实施方案》,贴息对象为居民使用的相关贷款经办机构个人消费贷款中实际用于消费的部分,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日常消费,以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消费。

简单来讲,从今年9月开始的一年时间里,无论是日常生活性的小额消费,还是买车、装修、等较大额度消费,或者是旅游、养老、生育等服务消费,只要是在相关机构获得了消费贷款,其中实实在在花出去用于消费的部分,都可以享受贴息支持。

需要明确的是,信用卡(含分期)业务不享受此次贴息支持。

贴息标准是多少?每人每机构最高贴息3000元

贴息利率: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按符合条件的实际用于消费的个人消费贷款本金计算),且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

按照现行利率水平看,贴息利率大体相当于目前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利率水平的三分之一。

贴息金额上限:政策执行期内,每名借款人在一家机构可享受的消费贷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对应符合条件的累计消费金额是30万元。

其中,对于单笔5万元以下的消费,按照实际金额计算贴息,多笔叠加以后,在同一家贷款机构最高可以享受贴息1000元(对应符合条件的累计消费金额是10万元);对于单笔5万元以上的消费,以5万元为上限来计算贴息,也可以多笔叠加。二者累计贴息上限3000元。

如何向银行申请?手机银行APP就能办理 系统可自动贴息

《实施方案》明确了23家贷款经办机构,包括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5家其他个人消费贷款发放机构。

记者从多家银行了解到,借款人可以通过上述银行的手机银行、线下营业网点等渠道申请办理。

借款人在申请时,只需要增加一个操作,就是要签署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服务协议,授予贷款经办机构相关权限,允许其查询贷款发放账户、识别客户相关消费交易信息,汇总满足贴息条件的消费金额。

对系统可自动识别账户中消费交易信息的,银行将自动开展贴息;对于系统未能识别的,借款人可以通过提供与贷款使用相对应的真实消费发票、交易凭证等证明材料的方式,向贷款经办行申请人工审核,审核通过后,予以贴息。

借款人可通过短信、手机APP等方式知晓享受财政贴息的具体情况,不需要其他额外操作。

存量贷款可以贴息吗?部分银行表示存量消费贷可享受贴息

在今年9月1日前已经申请了消费贷款,还能享受贴息政策吗?对于这一疑问,记者咨询了多家银行,有银行客服表示,符合条件的存量消费贷款也能享受此次贴息政策。

浦发银行电话客服表示,针对该行的“浦闪贷”产品,如果在2025年9月1日之前已经申请了该产品,已审批完成但未提款部分,在政策实施期间,符合政策要求且完成审核的贷款可以享受贴息。

农业银行电话客服表示,今年9月1日之前发放但在政策执行期内未结清的贷款,符合相关条件的可以参加此次贴息活动。但今年9月1日前已按指定用途完成贷款资金支付的除外。

贷款资金转出后还能享受贴息吗?取现、转账至个人账户不能享受贴息

中信银行表示,贷款资金进行取现、转账至个人账户的,无法认定贷款资金消费行为,因此均不进行贴息。贷款资金转账至商户账户的实际消费行为,客户可通过提供消费发票申请人工审核认定。

另外,多家银行表示,贷款发生逾期时,不进行财政贴息。在偿还贷款所欠本息后,可继续享受财政贴息。

贴息政策能够起到哪些作用?降低信贷成本 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打破了以往对整笔贷款贴息的惯例,精准地支持其中用于消费的部分,真正惠及有消费意愿的借款人,有助于充分释放消费潜力。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一方面,政策将对提振消费产生积极作用。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不含个人住房贷款、信用卡贷款的消费性贷款余额12.5万亿元,按贴息利率1%计算,能够明显降低居民端融资成本,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政策直接惠及消费者个人,通过降低信贷成本、提高政策覆盖面等措施,为居民获得高品质的商品与服务提供便利。

套取贴息资金要承担哪些后果?违法违规套取贴息资金银行将按规定扣减或追回

需要强调的是,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支持的是消费者合理的借贷需求和真实的消费行为,如果借款人使用个人消费贷款用于一些非消费领域,或是其他违规套利行为,不属于政策支持范围,将无法取得贴息资金。

多家银行也表示,对提供假资质、假材料、假担保、假交易、假用途等或通过不法中介办贷的,包括“包装贷”“职业背债人”“高评高贷”等,将严格予以禁止。对相关部门审核未通过或违法违规套取贴息资金的,银行将按规定扣减或追回。对借款人违法违规套取贴息资金的,纳入个人不良征信记录并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另外,借款人也要理性消费,在申请消费贷款时控制好个人债务负担。财政部要求,贷款经办机构对借款人授信时,要基于借款人的真实需求和信用状况,不得借贴息政策诱导消费者进行借贷。

图片

来源 :金融时报客户端

记者: 徐贝贝

编辑:云阳

邮箱:f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