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法治报·人大周刊》丨法治护航文旅兴 人大担当促发展

时间:2025-05-19 08:54:00

编者按: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要利用这一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对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对革命战争时期留下的红色旧址,要加强系统性保护;要坚持移风易俗,积极培育文明新风;要深化文旅体融合,丰富旅游业态,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

5月19日是第15个中国旅游日,为生动展示全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文旅资源保护、产业升级、品牌打造、服务优化中的担当作为,《贵州法治报·人大周刊》聚焦“法治+文旅”主题,从立法保障、监督问效、代表行动、基层实践四个维度切入,展现全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立足职能定位,为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的担当作为。

贵阳市人大常委会:让“爽爽贵阳”更加亮丽夺目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付先锐

在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强省会”战略实施的进程中,贵阳市人大常委会主动担当作为,紧扣中心工作,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为贵阳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贵阳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调研“尖兵”作用,针对文旅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领域和突出问题,开展多轮专题调研,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在文旅融合发展调研方面,2023年8月至12月,贵阳市人大教科文卫委组织专题调研组,对全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调研。调研组通过收集汇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全面掌握国家、省、市决策部署;召开动员部署会,听取相关部门工作汇报;深入云岩区、南明区等多个区(市、县)和贵安新区,实地走访精品民宿、旅行社、露营基地、文化场馆、历史古迹等,聚焦文旅新业态、融合示范区创建、文物保护利用等多个维度,广泛与各级人大代表、文旅部门、基层政府、行业协会及企业代表座谈交流,最终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为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找准发力点。

针对闲置低效旅游项目盘活,2022年6月至8月,贵阳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项调研。调研组精心谋划,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深入花溪区、清镇市、乌当区等地的代表性项目实地考察,还赴遵义、西宁、银川等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并充分听取文化旅游专业代表意见,形成的报告为盘活工作提供了翔实参考,有力推动全市22个闲置低效项目中18个实现盘活,带动旅游投资增长15%,新增就业岗位2000余个。

贵阳修文阳明文化园。通讯员 朱进 摄(贵州图片库 发)

在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调研上,2024年3月至6月,贵阳市人大常委会围绕贵阳贵安考古遗址公园相关情况展开调研,收集整理国家、省、市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政策文件,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两洞一山”遗址,并赴安阳、三明、德阳等地学习先进经验,邀请专家和专业代表参与,最终形成调研报告,为推动考古遗址保护利用、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奠定坚实基础。

此外,贵阳市人大常委会紧盯文旅发展中的痛点、难点问题,综合运用多种监督手段,持续跟踪督促,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在文化赋能方面,推动阳明文化园“三权分置”改革,引入专业团队开发研学课程;督促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阳段建设;助力苗绣、蜡染等非遗项目与旅游商品融合。

在生态旅游领域,修订《贵阳市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将生态旅游区纳入重点保护;开展环保专项检查,推动景区全面使用新能源观光车;支持开阳禾丰乡等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在服务提质方面,建议搭建“爽爽贵阳”一站式服务平台,投诉处理效率提升70%;推动6个省级夜间消费集聚区建设,“五一”期间夜间消费占比达45%;督促建立导游培训体系,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游客体验。

从深入调研找准问题,到强化监督推动落实,再到完善法治保障发展,贵阳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实际行动助推“强省会”战略落地见效。

“贵阳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聚焦目标,以更高质量的监督和更有力的举措,推动贵阳向‘世界级旅游名城’迈进,让‘爽爽贵阳’这张城市名片更加亮丽夺目。”贵阳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遵义市人大常委会:以法治之力护航红色旅游新征程

通讯员 孙强

遵义,这座承载着中国革命伟大转折的红色之城,正以法治为笔,以创新为墨,描绘出红色旅游发展的壮美画卷。

遵义市人大常委会立足红色文化资源禀赋,积极发挥职能作用,通过立法保障、监督推进、代表履职等多维发力,为红色旅游的蓬勃发展保驾护航,推动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让“遵义红”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的标杆和典范。

立法护航 筑牢红色旅游资源保护根基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

红色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精神财富,遵义市人大常委会深谙立法对红色旅游发展的重要性,始终将红色资源保护作为首要任务,以法治手段守护红色根脉,将红色资源保护传承纳入法治轨道,为红色旅游发展筑牢根基。

2021年通过的《遵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明确将“以遵义会议为代表的革命纪念地体系”列为保护核心,《遵义市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保护条例》将遵义红军烈士陵园纳入保护范围。

与此同时,遵义市人大常委会持续推进立法,将《遵义市红色遗址遗迹保护条例》列入立法计划,进一步织密红色资源保护的法治网络,为474处长征遗址遗迹、2000余件藏品等红色资源提供更精细的法律保障。

这些法规的出台,如同坚固的堤坝,守护着遵义的红色根脉,为红色资源的修缮、展示和利用划定了“硬规矩”,让这些历史遗迹在岁月的洗礼中依然保持着庄严肃穆的风貌,为红色旅游提供了坚实的物质载体。确保每一处红色遗址都能成为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精准监督 推动红色旅游项目落地生根

监督是人大工作的“利器”。

遵义市人大常委会紧扣红色旅游发展中的痛点难点问题,综合运用调研、视察、执法检查等方式,精准发力,推动红色旅游提质增效。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遵义市人大常委会聚焦交通、住宿等短板开展专题调研。针对部分红色景区交通不便的问题,提出优化公交线路、增设停车场等建议,推动相关部门加大投入,改善景区通达性。如今,娄山关景区、四渡赤水纪念馆等主要红色景区周边道路焕然一新,游客出行更加便捷。

今年“五一”假期,赤水丹霞旅游区大瀑布游人如织。通讯员 王长育 摄(贵州图片库 发)

在文旅融合发展上,遵义市人大常委会关注红色旅游、研学旅游等业态的融合情况。通过开展红色文化、红色旅游发展情况调研,“红色旅游+乡村旅游”项目视察等活动,推动红色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提质增效。围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遵义市人大常委会多次组织考察遵义会议会址周边环境整治、四渡赤水集中展示带等项目,督促政府加快推进“一核两带七园多点”布局落地。截至目前,遵义会议会址展陈提升工程、娄山关红色旅游区等30余个重点项目已建成投用,累计接待游客超1.2亿人次,红色旅游综合收入突破千亿元。

此外,遵义市人大常委会还对红色旅游服务质量进行监督,推动建立健全服务标准,加强从业人员培训,规范景区经营行为,提升游客满意度,有效提升了游客的旅游体验,让游客在遵义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回忆。今年“五一”假期,遵义红色旅游接待游客516.78万人次,红色文创销售额达140余万元,文旅融合成效显著。

代表履职 激活红色旅游创新发展动能

人大代表是人民的代言人,也是红色旅游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遵义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代表作用,鼓励代表积极围绕红色旅游发展积极作为、贡献力量。

代表们通过提出《关于提升遵义市红色旅游质量的建议》《关于加快遵义会议会址核心区建设推进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等议案建议,推动出台理顺管理体制、完善配套设施、培育文创产业等措施,将老城片区打造成全省红色旅游集散中心。目前,遵义会议会址周边已建成1935街区、红军街等商业综合体,实现“白天看景、晚上看戏、全天消费”的沉浸式体验。

在代表们的推动下,遵义市创新推出“1+3+N”红色旅游线路产品,串联遵义会议会址、海龙屯、乌江寨等景区,融合科技体验、实景演出、非遗研学等多元业态。全市培养的1000余名“小小红色义务宣讲员”年均宣讲红色故事超60场,让红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伟大转折》剧目自2024年1月首演以来,已演出近800场,观众突破28万人次;花茂村通过农文旅一体化发展,综合旅游收入达3500余万元,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走进赤水丹霞,走进红色遵义……在遵义市人大常委会的持续推动下,遵义红色旅游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

站在新起点,遵义市人大常委会围绕“以文塑城、以文促旅、以文化人”目标,立足人大职能,以法治护航红色资源,以创新激活红色动能,让遵义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的标杆和精神高地。

铜仁市人大常委会:为打造“山在城中、城在景中”的魅力铜仁筑牢法治屏障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姚强

“河水清澈见底,两岸绿树成荫,简直是天然的摄影打卡地!”游客小王举起相机对着锦江河不停按动快门。这一幅灵动的生态画卷,正是黔山秀水铜仁市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铜仁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充分发挥地方立法的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先后出台多件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地方性法规。这些“长了牙齿”的法规既为生态环境保护筑牢法治屏障,也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实现了生态美与旅游产业兴的同频共振。

美丽的锦江河。

锦江河作为铜仁市的“母亲河”,一直承载着城市的生态命脉与人文记忆,历来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在立法保护之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锦江流域生态环境凸显出沿河两岸无序建设、污水直排、垃圾乱堆乱扔、侵占河道、主管部门监管缺位等问题。

破解这一难题,法治成为关键抓手。2017年4月28日,《铜仁市锦江流域保护条例》经铜仁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同年8月3日获贵州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批准,自2017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为锦江流域的系统保护与科学开发筑牢了法治根基。

梵净山地处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国家5A级旅游景区,富集独特的生态资源与世界瞩目的自然价值。

近年来,随着梵净山国际国内知名度持续攀升,游客数量增加,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平衡面临严峻考验。为守护这一珍贵的自然宝藏,加强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规范资源合理利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很有必要为梵净山量身定制一件地方性法规。

《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于2018年8月30日经铜仁市第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同年9月20日获贵州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批准,自2019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标志着梵净山这一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迈入法治化、规范化的全新阶段。

传统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生产生活智慧,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铜仁市传统村落资源丰富,现有114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位居全省第二位。

随着自然的变迁和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受保护资金保障不足、村民主动保护意识淡薄、社会力量参与不够等因素影响,部分传统村落历史风貌受到不同程度的自然毁损和人为破坏,迫切需要采取措施进行保护。铜仁市人大常委会主动担当作为,出台了《铜仁市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条例》。以立法保护传统村落留住美丽乡愁,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筑牢法治之基,让铜仁传统村落绽放出更加迷人的魅力和风采。

铜仁,这座镶嵌在黔东大地上的山水园林城市,夏日酷暑难耐时,中心城区的山体宛如天然空调,不仅是城市的“蓄水池”“生态基因库”,更以葱郁绿意缓解热岛效应,成为守护城市生态平衡的“绿色肺叶”。然而,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城市建设拓展空间的客观需要,中心城区山体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在铜仁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10余名代表联名提出将铜仁市中心山体保护纳入地方立法的议案,为破解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协调难题寻求法治路径。

为推进“建新城、疏老城”战略部署,铜仁市人大常委会启动中心城区山体保护立法工作。2022年8月31日,《铜仁市中心城区山体保护条例》经铜仁市第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全票通过,并于2022年12月1日获贵州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批准,自2023年2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部聚焦“山、城、人”和谐共生的地方性法规,为守护城市生态骨架、打造“山在城中、城在景中”的魅力铜仁筑牢了法治屏障。

此外,铜仁市人大常委会还先后制定出台《铜仁市农村饮用水管理条例》《铜仁市中心城区燃放烟花爆竹管理条例》两部地方性法规,既为农村饮用水安全筑牢法治屏障,也为守护城市“蓝天白云”提供法治支撑。

以立法为抓手,铜仁市人大常委会以“小切口”“小快灵”立法精准破解民生痛点,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融入法治实践,让生态保护红线、绿色发展原则成为刚性约束,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厚植生态底色。

黔东南州人大常委会:书写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协同发展答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莉 通讯员 王瑒瑒

在贵州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上,黔东南州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拥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及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近年来,黔东南州人大常委会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推动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协同发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2023年5月1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乡村旅游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这一条例的出台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黔东南州传统村落发展的前行道路。

青山环抱,绿树成荫,村舍俨然,整洁的道路与青碧的溪水相映成趣……走进台江县红阳村,《条例》的实施带来的变化随处可见,曾经闲置的民房如今已焕然一新,变身成为极具特色的民宿。云村公司利用10栋闲置民房和学校进行改造,打造出118张床位的民宿群,还在红阳万亩草场修建了星空云宿,4个球形星空帐篷与6个云顶帐篷点缀其间,成为游客们争相打卡的网红之地。登鲁村也不甘示弱,5栋闲置房屋经过改造,新增13张床位,吸引着八方来客。这些变化不仅让传统村落重新焕发生机,更让当地村民看到了发展的希望,实现了增收致富。

黔东南州人大常委会推动“四措保障”“五强化”等创新举措,为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注入了强大动力。

“一查”知底数,州和县级人民政府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普查评估登记,建立数据库,为科学规划开发奠定基础。“二建”强基础,建强人才队伍,培养专业人才;建齐配套设施,完善交通、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在红阳万亩草场景区,交通道路的升级改造,让游客能够更便捷地抵达;景区内部步道、栈道的建设,为游客提供了安全舒适的游览体验。“三动”促发展,宣传推动、特色带动、赛事撬动三管齐下。环雷公山马拉松、龙舟赛、村级篮球联赛等民间赛事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让传统村落成为热闹的旅游胜地。

台江县台盘村“村BA”活动现场。通讯员 蔡兴文 摄

以台盘村为例,“村BA”赛事火爆出圈,吸引了大量游客。台盘村已相继举办承办贵州省“美丽乡村”篮球联赛总决赛、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总决赛、“村BA”球王争霸赛等1000余场次,“村BA”品牌热度持续高涨,据不完全统计,网络曝光量累计超910亿次。这一赛事不仅带动了当地民宿产业的发展,还让农特产品走出大山,实现了农文旅的深度融合。

“四融”助升级,融入特色产品、医药康养、创意体验和品牌打造,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在施洞苗文化旅游景区,民族文化剧本杀沉浸式体验项目,让游客深入感受苗族文化的魅力;红阳村将米酒、刺绣等民俗项目与民宿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了旅游产品内涵。

“五强化”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强化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根据资源分布做好规划引领,优化区域布局;强化生态和文化保护传承,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强化服务和产业发展升级,规范经营行为,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强化宣传和品牌建设推广,提升城市知名度;强化制度和体系建设保障,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制度支撑。这些举措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推动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迈上新台阶。

如今,通过民宿与乡村文化、自然风光、体育赛事等深度融合,台江县民宿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乡村旅游消费,激发了乡村旅游活力,拓宽了居民增收路子,推动了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以红阳村为例,2024年接待游客约70万人次,旅游接待收入约86万元,与2023年度相比,游客增加约50万人次,旅游接待收入增加34万元,增幅65.38%,直接带动老百姓受益46万元。

随着2025年“5·19中国旅游日”的临近,黔东南州的传统村落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八方游客。在这个以“锦绣山河,美好旅程”为主题的旅游日里,黔东南州将向世人展示其独特的魅力——古朴的传统村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以及热情好客的村民。

黔东南州人大常委会推动“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协同发展”的实践,是基层人大在“文旅+”领域的成功探索。通过立法保障与创新举措,实现了传统村落的有效保护和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这幅画卷正在黔东南大地徐徐展开,描绘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文化与经济共同繁荣的美好图景。

荔波县人大常委会:助力荔波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任莉 吴文珑 通讯员 莫敬朗 覃家暖

在刚过去不久的“五一”假期,以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建设一流旅游城市为引领的荔波县,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5月1日至5日,荔波全县累计接待游客36万余人次,同比增长18.13%,旅游综合收入3.019亿元,同比增长17.56%。

喜人成绩的背后,是荔波县各部门通力合作,千方百计为游客提供安全舒适的游玩环境的不懈努力。其中,也包括荔波县人大。

近年来,荔波县人大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赋予荔波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建设一流旅游城市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人大常委会制度优势,不断在汇聚民声民智、守护民族文化、服务景区发展中主动靠前,助力推动各项创建工作深入开展。

搭建民声民智平台

如何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旅游事业中的作用?

荔波县人大常委会的回答是:设立旅游文化代表联络站,搭建民声民智平台,汇聚助旅发展智慧。

近年来,依托瑶族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和毗邻小七孔景区的区位优势,荔波县人大常委会在4A级景区瑶山古寨写生部落内设立旅游文化人大代表联络站,为代表提供邻近的履职场所。同时,通过定期开展“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开展代表联络站活动,收集各类助力旅游发展的建议和先进管理模式,推动代表工作与旅游发展相互融合。

荔波县瑶山瑶族乡人大代表、瑶山民族小学副校长蒙利府进驻旅游文化人大代表联络站后,将瑶族文化融入校园教育,开设瑶歌、猴鼓舞、陀螺、瑶族蜡染、刺绣等兴趣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民族文化小传承人。每逢旅游旺季,组织孩子们在景区的精彩表演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吸引了大量游客观看,为景区增添了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

据统计,2024年以来,旅游文化代表联络站共计收集代表建议10余件,分别接待内蒙古、浙江、湖北、吉林、榕江、三都等省内外各级人大考察团300余人次,荔波旅游文化代表联络站通过不断完善内部设施、丰富活动形式等内容,进一步从履职场所成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前哨”阵地。

守护传统民族文化

结合荔波近年来旅游发展的优势,荔波县人大常委会鼓励县域内具有民族文化特长的人大代表和非遗传承人,充分发挥带头表率的作用,动员周边留守妇女、失业人员参与民族技艺学习。

同时,加强同政府人力部门沟通联系,不定期组织开办民族技艺手工培训班,让更多群众参与马尾绣、布依蜡染、瑶绣、竹器编织、民族手工画等手工技艺学习。在守护好民族“指尖技艺”的同时,将“指尖技艺”转化为助民增收的“指尖经济”。

荔波县人大代表何茂春,作为布依族布艺传承人,创立“布依布然”品牌,参加广东时装周“山海黔蓝”主题非遗时装联合秀,让民族文化走上时尚舞台。同时,还开展传统手艺培训,带动30余名农村妇女就业,实现了民族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近年来,荔波县有6名人大代表带动周边群众200余人从事各类传统民族文化工作,开办各类民族技艺培训班5期,参训群众达200余人。

融入服务景区治理

在茂兰喀斯特景区体验峭壁攀岩、地心探险、洞穴溜索,在瑶山古寨观看《瑶山·瑶人》实景演出、品尝美味瑶王宴、参与竹编等制作非遗工艺品……近年来,除了小七孔热门景点,荔波县推出的“小众旅游”也吸引了大量省内外游客。

荔波山峦叠嶂的喀斯特地貌与云雾缭绕的瑶山古寨交相辉映,美不胜收。通讯员 乔啟明 摄(贵州图片库 发)

如何融入服务景区治理,助力当地旅游环境发展?荔波县人大结合小七孔、茂兰喀斯特、瑶山古寨等景点客流量状况,在旅游高峰期,充分利用代表志愿服务队和“高质量发展,代表在行动”活动等,定期组织人大代表参与景区志愿服务工作。同时,围绕荔波旅游发展存在的短板,重点关注群众关心、问题突出的代表建议,及时转交人民政府办理,改善旅游发展短板,不断提升荔波旅游环境。

今年以来,荔波人大共计组织人大代表参与景区服务、游客接待等工作400余人次,解答游客咨询5万余人次,交办人民政府办理相关代表建议20余件。

此外,针对景区周边存在的停车难、环境卫生等问题,瑶山乡人大代表们针对梦柳小镇停车难问题,深入开展问题调研后,提出规划新建停车场的建议,推动乡政府新建临时停车场1个,新增停车位300个,有效缓解了景区周边停车压力。

凝聚人大力量,擦亮文旅名片。荔波县人大用实际行动为荔波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贡献了人大智慧与力量!

编辑 王杏

二审 张谌

三审 范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