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沛县金蝉:从乡土美味到致富引擎

时间:2025-07-08 20:31:00

每年六七月,是金蝉大量上市的时节。

夏日的江苏徐州沛县鹿楼镇,夜幕降临后,树林间闪烁着点点灯光,村民们手持手电筒,穿梭其中,捕捉着从土里钻出的金蝉。在“金蝉哥”金蝉种苗孵化基地,负责人贾保磊正在进行金蝉幼苗发货前的最后准备。大棚中,一捆捆金蝉卵枝悬挂在架子上,整整齐齐,颇为壮观。这一场景,如今已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金蝉,也从过去孩童们夏日的玩物,摇身一变,成为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致富密码”。

沙土地里的产业萌芽

金蝉俗称“知了猴”,既是苏鲁豫皖一带老百姓餐桌上的佳肴,也是《中国药典》收载的常用中药材。鹿楼镇地处大沙河畔,70% 以上的土地为沙性土壤,土体疏松,漏水漏肥,难以种植高收益的农作物,“在沙土地种粮食不划算,投入大、产量小、效益差,但是种树特别是种果树、种柳树、种榆树,就不一样啦!”鹿楼镇常务副镇长梁振介绍道,柔软的沙土适合树木扎根,庞大的根系营养丰富;沙土不仅方便蝉卵“流”入地下,还方便幼蝉破土而出,这是鹿楼金蝉得天独厚的禀赋。

鹿楼镇金蝉的发展之路并非一蹴而就。2018 年,贾保磊的父亲承包了何庄村滩面 360 亩林地,尝试养殖金蝉,探索林下经济的新路子。这一偶然之举,开启了沛县金蝉产业的大门。贾保磊回忆道:“最初选择金蝉养殖,也是看中其低投入、高回报的特点,且沛县本就有食用金蝉的传统,市场不愁。” 事实证明,这一决策十分正确。蝉苗入土后,只需等待两年便可出土,期间无需过多照料,成活率可达 10% 左右。一棵树下养殖 300 多只幼蝉,按如今一只一元左右的市场价,一棵树就能带来 300 多元的收益。

看得见的收益让村民们动了心,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金蝉养殖的队伍中。年近六旬的程全,4 年前看到周边村民因养殖金蝉发家致富,毅然承包了邻居家的十几亩土地,栽上苹果树并养殖金蝉。他笑着说:“6、7 月是收获旺季,现在每天能收 4000 只左右,林下金蝉个头大、口感好,城里人常常慕名而来,供不应求。一个多月的采收季,扣除成本,纯收入能有 10 多万元。”

目前,鹿楼镇林下养殖金蝉面积已达 5 万亩,形成了涵盖种苗孵化、技术服务、金蝉收购及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全镇每年金蝉销售收益达 4 亿多元。“树上摘金果、树下生金蝉”,曾经的风沙走廊,如今已成为名副其实的 “蝉鸣经济带”。

村民收获蝉蜕 图片来源/沛县发布

科学养殖,不再“靠天吃饭”

靠着金蝉打造出4个多亿的产业,鹿楼镇的“远大理想”不止于此。“林地面积有限,耕地红线决不能碰,这让镇里的金蝉产业发展一度陷入瓶颈期。”鹿楼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杨蕴说,他们探索向科技要效益、向创新要空间,突破产业发展的天花板。

在“金蝉哥”金蝉种苗孵化基地,贾保磊除了规模化的养殖成果,更得意的是与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联手建起的金蝉生态养殖研究实验室。“传统的卵枝孵化靠天吃饭,温湿度的控制全凭经验,孵化率不稳定。”贾保磊说,在结合传统经验和专家团队研究基础上,实现对蝉苗“产房”温度、湿度和光照周期的精确调控,他科学调整了树木间距,既保证充足的光照和地温,又提升了土壤透气性,为金蝉生长营造了理想环境。卵枝孵化率从过去的40%左右提升到98%以上,大大提高了种苗质量和供应稳定性。

6月25日,在鹿楼镇鸳楼社区一处挂着“芦笋—金蝉养殖基地”招牌的大棚内,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质量和代谢组研究室主任李松林,正带着研究团队“挖”芦笋。鸳楼社区去年集中流转150亩土地种下12个品种的芦笋,探索“芦笋+金蝉”养殖模式。“按现在的长势,明年就能收获,林下养殖金蝉每亩产量预计 300 斤左右,再加上芦笋的收益,一亩地产值能达到 3 万元。” 杨蕴算起了收益账,试验若能成功,镇里有2万亩以上的土地能进行芦笋金蝉养殖推广,真正让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振兴。

淘洗金蝉 图片来源/沛县发布

从“餐桌美味”到“药用宝藏”

在养殖环节持续突破的同时,沛县并未止步,而是将目光投向金蝉更深层的价值 —— 药用领域。金蝉蜕下的外壳 —— 蝉蜕,作为《中国药典》收载的常用中药材,具有疏散风热、利咽开音等多重功效,在中医药领域应用广泛,市场价格最高时可达每公斤 1200 元左右,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力。蝉蜕的基原动物是黑蚱,其成熟未蜕皮的若虫被称为金蝉。

为了将这份潜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益,在省委驻沛县乡村振兴工作队的牵线搭桥下,当地与南京中山制药有限公司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成立蝉蜕中药资源公司,同步推进蝉蜕交易中心建设,并积极筹划引入中药饮片加工企业。这一系列举措,旨在将蝉蜕纳入规范化、标准化的中药产业链条,从而释放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长期以来,品种混乱和质量标准低下的问题,一直影响着蝉蜕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效果。而且农民凭经验的养殖模式以及传统采收方法,不仅重复性差、效率低,也难以满足中医药传承发展的需求。” 研究基地基础研究负责人毛茜解释道。基于这样的现状,团队历经 5 年多的不懈努力,成功突破了种苗库建立、野生抚育 / 采收关键技术优化和全产业链质控策略创建等多项关键技术,并于 2023 年制定发布了中国中药协会团体标准 ——《黑蚱野生抚育和蝉蜕采收技术规程》。这一标准,成为国内首个关于黑蚱养殖及蝉蜕采收的团体标准,为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

“我们的愿景是构建起‘养殖 — 收集 — 加工 — 制药’的完整闭环。” 省委驻沛县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赵蓉说,由工作队帮促建设的 “芦笋金蝉 / 蝉蜕立体种养示范基地”,目前正在为当地所产蝉蜕向中国中医药协会申报中国品牌药材。未来,除了继续供应餐饮市场,当地将把蝉蜕作为优质中药材原料重点开发,用于生产中药饮片、中成药等高附加值产品,让这小小的蝉蜕绽放出更大的价值。

从林下到田间,从餐桌到药房,鹿楼镇用近10年时间完成两次产业跃迁。不仅解决了产业单一依赖活体销售的风险,更能成倍提升产业价值,“沙土窝”里飞出的“金蝉”,全身是宝,点“蜕”成金。

文/李诗睿

来源:江苏新闻网、沛县发布、金蝉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