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毅仁:增强内生动力 挺立中部“脊梁”

时间:2025-07-04 07:27:00

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战略地位举足轻重。

近年来,中部六省发展呈现分化格局。湖北、安徽经济增速领跑并保持向好态势,2022年至2024年,两省实际GDP三年平均增速分别为5.25%、4.96%,快于全国0.75个、0.46个百分点,2024年增速并列全国第三。河南、湖南总体平稳但压力加大,2024年两省GDP总量分别为6.36万亿元、5.32万亿元,居中部省份首位和第三位,但与四川等省相比,增速相对偏慢。江西、山西下行压力较大且内生动力偏弱,山西实际GDP三年平均增速为3.87%,2024年名义GDP负增长;江西经济规模总体偏小,近三年经济运行波动较大。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主要原因是创新能力、产业结构和开放能级存在差异。

创新能力方面,湖北、安徽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新而生。安徽是中部地区唯一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建设成效显著,2024年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28.2%。相较之下,山西、江西短板制约明显,缺少高层次院校和人才对创新的有效支撑,研发投入规模及强度排名中部省份后两位。

产业结构方面,安徽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43.6%,新能源汽车产量居全国第2位。湖北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五大优势产业形成集群化发展态势,2024年营收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60%。相较之下,中部地区其他省份还存在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传统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等问题。山西“一煤独大”特征明显,煤炭工业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60%左右;江西有色金属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超过1/3;湖南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近三成。

开放能级方面,从规模看,安徽2024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居中部六省之首,山西仅为安徽的1/5。从发展势头看,除湖北、安徽外,其他省份外贸增速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竞争力看,2024年安徽“新三样”出口总额490.1亿元,河南、湖南、山西分别为120.8亿元、104.7亿元、33亿元。中部六省中,江西、山西未获批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且没有中欧班列集结中心。

当前,中部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面临一些挑战。创新引领效能整体偏弱,2023年中部地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低于东部地区,合计申请专利数量约为东部地区的1/4。枢纽带动功能亟待提升,虽然中部地区具备地理区位和交通网络优势,但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通道功能尚未有效转化为经济势能,2024年中部六省进出口总额仅占全国的8.21%,经济外向度约12.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合作发展尚不充分,省际交界地区发展困难较大,以大别山革命老区为例,安徽六安、河南信阳2024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不足3万元。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中部地区要着力在科技引领、强化合作等方面做文章,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合力。

一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系统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及武汉、长沙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强化制造业创新策源能力。培育壮大稀土新材料、工程机械等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传统优势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加快量子科技、人形机器人、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布局,培育新增长引擎。

二是推动区域战略融合发展。推动山西、河南深度参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深化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推动湖南、湖北、江西深度合作,协同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提质升级;推动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要积极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拓展创新产业合作。

三是高水平推动内陆开放。强化综合性、高能级交通枢纽建设,持续提升郑州、武汉等城市交通枢纽地位。中部地区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主动对接新亚欧大陆桥、西部陆海新通道,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推动建设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提升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开放能级,推进南昌、武汉等地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

四是强化区域协同优势互补。健全省际合作机制,加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分工合作,探索构建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高水平建设叶集—固始“一河两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合作区、“通平修”绿色发展先行区等省际合作平台,深化淮河生态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等流域合作。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 周毅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