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贵州黔西市素朴镇古胜村探索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
石头山种出果满园(美丽中国·这里的荒漠化这样治)

群山环绕中的古胜村。史开心摄

古胜村樱桃种植基地里,村民采摘成熟的樱桃(资料图片)。史开心摄

治理前的古胜村。黔西市委宣传部提供

治理后的古胜村。黔西市委宣传部提供
核心阅读
岩溶地貌、山区腹地,水土流失、土地贫瘠……贵州毕节黔西市石漠化面积一度占当地面积的1/3以上。在素朴镇古胜村,当地群众花了近20年时间,护青山、种果树,在石头缝里种下片片绿荫,也为山区群众打开了增收致富的发展新路。
“小伙子,石头开花,马长角,见过没?”记者一愣,直摇头。
“大雨一来,泥土一冲,光秃秃的石头,就像遍地开花冒出来;因为不通路,家家养马驮物资,高高的马鞍,像马长出的一个角……”在贵州毕节黔西市素朴镇古胜村,指着眼前山坡上成片的果树,村党支部书记冯长书打开话匣,思绪拉回从前。
水土流失,土地贫瘠,植被覆盖率低……地处乌蒙山腹地的黔西市,石漠化面积一度占当地面积的1/3以上。上世纪80年代,国务院批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2006年,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到古胜村调研,探索岩溶山区农村发展道路。根据海拔、土质和地貌,坚持生态和经济效益统一原则,顾问组开出“良方”:高海拔自然恢复,中海拔退耕还林,低海拔种经果林。饱受石漠化之苦的山乡,逐渐闯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
想改变的村干部
“村民一致同意,把护青山、保绿水写进村训,排在第一条”
“石头多,耕地少,不种粮食不得了,单种粮食富不了。”这是过去在古胜村广为流传的顺口溜。如果说黔西是毕节石漠化的“重灾区”,古胜村就是黔西最难啃的“硬骨头”——1988年,森林覆盖率不足10%。
“开荒种地,砍柴烧火,越穷越垦,越垦越穷。”这是冯长书过去对家乡的印象。由于看不到希望,他外出闯荡了20年,2005年才返乡。看到村子还是没啥变化,冯长书心里不是滋味。镇领导觉得他眼界开阔,又想为家乡做点事,便反复谈话做工作,最后冯长书选择留了下来,先后当了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
靠山吃山,但要换个吃法。2006年,随着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前来调研,冯长书看到了机会。
“想要改变恶劣的生态环境,先种树。”顾问组经过实地勘测,指出方向,这也是冯长书一直想做的事,他顿时有了底气。
听说要种树,很多村民不乐意了。有村民说:“苞谷都不够吃,还种果树?难不成喊大家啃树皮?”上门做工作,第一次还有茶喝,再去连门都进不了,冯长书急得跺脚,毕竟时间不等人。
“老人转不过弯,那就先争取年轻人,在外打工的也是重点,党员干部还要带头种。”冯长书硬着头皮、厚着脸皮、磨破嘴皮、饿着肚皮、走破脚皮,短短几个月,凭借这套“五皮”工作法,村民们想法渐渐转变,不少人拿起锄头,提上水壶,带着荞粑,开始种树。“谁不想过好日子?以前是没的变,现在来了专家指导,试一试也没啥,哪怕不成功,大不了继续种苞谷。”冯长书说。
苦干一年,古胜村种下250亩果树,包括核桃、柿子和樱桃。19年间,全村果树面积扩展到3402亩,森林覆盖率达74.44%,人均年收入从不足1500元增加到1.45万元,日子渐渐富足。
“结果不易,过程更难。村民一致同意,把护青山、保绿水写进村训,排在第一条。”冯长书记得,石头扎堆的山头,大伙儿拿着钢钎,用铁锤凿开缝隙,种上果苗;为保证成活率,尽量阴天上山种树,晴天上山转悠,生怕前脚种下后脚树又被砍;还得记录果苗长势,一旦死苗,尽快补种。“只要种树,我们就联系技术员,尽量到山头指导,把每棵树种活、种好。”冯长书说。
闲不住的吴站长
“治石头山,看准了不松手,干不好不放手”
2006年,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的到来,推动黔西全面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同年,从事林业工作的吴学平,从太来乡调任素朴镇,担任林业站站长。
“那时候的古胜村,只配两个护林员,毕竟石头比树多得多。”吴学平没想到,短短两年后,古胜村的树多了,护林员增加到5个,连果树种植培训的需求也多了起来。
吴学平带上技术员,几乎每天爬山头,现场指导培训。他说:“没法集中上课,老百姓听不懂,也没那个时间。”针对果树种植,吴学平推广“三埋两踩一提苗”——挖好坑,放上苗,埋点土,轻踩一脚;向上提苗,舒展根系,少埋些土,踩上一脚,再埋土起垄。只要苗不脱水,成活率能从50%提高到90%。
比起高海拔自然恢复、中海拔退耕还林,低海拔种经果林难度更大。在素朴镇,群众把果树种到哪儿,吴学平就出现在哪儿。桃子、李子、核桃、樱桃……石头山上,渐渐显露生机。
然而,吴学平记得,尽管果树耐旱固土效果好,但种活后收成差,成了最大的考验。
“有人种树不用心,有人放弃管护,还有人把树砍光,种回苞谷了。”吴学平只能边培训边劝导。根据当地的退耕还林政策,对于种树的,政府按每年每亩补助稻谷、苞谷各150斤,或者补贴222元。“咱们这儿一亩地收的苞谷卖不上200元,还不算人力、肥料等成本。”“连续补贴5年,如果效益不好,再调整标准延长5年。”“挂果之前,还能套种苞谷、蔬菜,怎么算都值。”……有段时间,吴学平吃住在村里,耐心劝导村民,还在山头支起窝棚,守着刚种下的树苗。
“治石头山,看准了不松手,干不好不放手。”吴学平说。
现在的古胜村,远看是郁郁葱葱的林子,近看是硕果累累的果园,吴学平仍然闲不下来。“不少果树渐渐老化了,有的得更换品种重新种,有的需要嫁接。”吴学平说,他指导群众做好衔接,几轮培训下来,村里还冒出不少“土专家”。
爱琢磨的冯大哥
“起初果树成活少,就学技术接着种,总能成功”
“哒哒哒,哒哒哒……”晌午过后,一辆小货车穿过果林,爬坡的声响打破了宁静。
开车的叫冯长国,古胜村的种植大户,村民眼里的“土专家”冯大哥。货车车斗里,有一把枝剪、一把手锯,还有一双硬底棉鞋。前一阵刚卖完枇杷,冯长国又赶紧忙着上山剪枝。
“剪上不剪下,打翘不打吊,疏了果后结得又大又圆,卖上好价。”冯长国说,比起别人卖枇杷,他每斤多卖2块钱,果子还是被一抢而空,差距就在管护上。
19年前,村里号召种果树,冯长国拒绝得干脆——再穷再苦,放不下石头缝里的苞谷。
“从山顶种到山脚,一个石窝窝种一株苞谷,一年没有半年粮,改种果树,吃什么?”冯长国每天扛着锄头上山,“一锄头下去,能打出火花,‘咣当咣当’的响声停不下来。”当时,冯长国一年要换三四个锄头。
村干部上门动员,冯长国不为所动。3年后,看到别人挣到钱,冯长国坐不住了,跑到村委会,想要果苗。
玛瑙红樱桃挂果快,效益好,大家抢着种。种植第一年,成活率刚过五成,冯长国脸上挂不住,有些不甘心,自掏腰包买苗补种,第二年成活率提高到七成,第三年终于超过九成。
“起初果树成活少,就学技术接着种,总能成功。”目前,冯长国种有枇杷、樱桃、李子、杨梅、桃子等果树,每年还套种苞谷、蔬菜等,一年总收入十五六万元。
“种好还得管护好,要多学多问多琢磨。”无论什么季节,但凡修枝,冯长国就换上棉鞋,方便爬树。年头长了,部分果树得嫁接,他跟着技术员学了几次,还练习了很久,准备自己动手。“修剪完枇杷树,就给樱桃树做嫁接,气温高时,树液流动旺,伤口愈合快,嫁接周期短,特别合适。”冯长国盘算着。
放眼如今的古胜村,举办樱桃节,开起农家乐,一年接待游客两三万人次。经过多年努力,黔西市累计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2.1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7.12%。(记者 苏滨)